2022年国自然基金申请人的建议探讨

时间 : 2021-09-17

在人才的大量涌现及部分偏好式的进入科研单位(进入高校、科研机构列为博士毕业首选)的大背景下,争取经费成为科研人能否在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里存活下去的最大动力。一个科研人是否获得过资助的本领成为他的科研能力的直观体现“funding or losing (无基金就出局)”成为当代科研工作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激烈情况下,很多人问能够突围的秘诀是什么?

抛开那些申请的技巧与规则前瞻。我本人认为:最基本也是最成功的秘诀:一定需要学会坚持申请,不管其他,申请了至少有概率,但不申请,一定是零!在合理改进申请书的同时,学会利用好相关的申请规则。

在申请过程中以下内容请注意:

01.写标书多早都不算早

总的看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对唯一的目标。最新的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率平均在16%左右,每年一次集中申报机会,竞争非常残酷,一定要好好抓住时间多次研磨标书,一定要坚持到项目投出去为止。

此外:第一、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真的想同时申请两项,请更早的做好准备,并且全身心投入标书。因为不管你多早,总有数不清的事情会来“找”你,会议、投稿、教学、报销、做实验、甚至是招生等等,2022的竞争只会更激烈,很多申请人的时间其实是相对被压缩的。所以写标书多早都不算早!

认真投入,才有产出,这个道理亘古不变!
 

02.聚焦,专注一类人才项目申请

目前,显而易见的国家部委的各类人才称号基本是优秀人才争夺的目标。但由于人才统筹安排及国家导向,在同层次人才互斥政策中;可能存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于申请来说,务必采取坚定唯一目标信念方式申请,尤其是目标杰青、优青的申请人;综合考量确定目标人才项目称号后申请不可取巧同类型再申请;今年亦有部分申请人存有痛教训一切依据申请指南为准

聚焦一类,专注申请人才类项目。

03.成果要有显著性

在科学问题属性中,二三类的属性的比重之和远超一四类科学问题属性,平均在78%以上,也就是大部分的项目都属于在二三类。

以往大家的共识是文章是基金申请的门槛石。或许之前申请还可以以“量”取胜,随着大家伙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投入的加大,发SCI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另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深化推进基金改革,全力实施精简化(五篇)代表作的时代,是否有几篇真正的代表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成果与科学问题属性息息相关,为何没有“好文章”的面上申请人这两年申请也能脱颖而出?在成果应用需求导向下,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专利授权及市场化成果转化证明等也是一种突围方向。

所以,一部分应将目光专注于业内top期刊,在卓越期刊的形势下积极应对布局;另一部分可以切实与产业结合,真正做到符合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导向下。

成果代表作,选择大有学问;切实依据内容综合考量选择!

04.合理选择研究方向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犹太人到了一个新地方,开了一个杂货店;又去了一个犹太人,开了一家餐馆;后来去的开了一个银行。另外一个地方,去了一个中国人,开了一家餐馆,生意很好;又去了一个中国人,还是去开餐馆,生意勉强度日;后来又去了中国人,仍然是开餐馆,最后大家都破产了。这个故事是说我们中国人有很强的跟风心理。

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张学敏主任曾在相关报告中曾指出当前我们的生命、医学领域研究跟风、套路化严重。所在实际申请中,一方面需要靠近研究热点,另一方面还须有自己独有的研究特色,至少在国内无人或者极少有人研究的方向。例如H23方向,“资助率19.17%,从申请数量上来看,影响医学大幅增加,生物医学工程、法学略有增加,特种医学出现负增长”,这句话你看出什么了,自己可以把握成为独特性,是否一窝蜂的上热点,这个大牛及杰出科研潜在者可以忽略,否则很容易在同领域的被这些大牛们PK掉。很多人说我学了很多套路,也发了文章不少,为何不能中标?其中有个因素,不妨思考一下,当自然基金财政有限下,对于较多的同类模式研究反而是一种研究技术选题失败。

05.要做到侧重之分

怎么做到侧重?

两个途径:一个是内容,一个是所申的项目基本需求。

内容来说:生物功能材料,如果要投到材料学部,大部分的研究和创新点需针对材料来开展,生物方面的评价需要适当淡化;若投医学学部,那就要弱化材料方面,重心放在生物医学的评价上。若很务实的原封不动投向工材学部,一般只会如此评价:一是生物内容太多,二是工作量太大。

项目层面上讲:青年基金是针对起步青年学者,期限是三年;而面上基金是针对有较长研究经历的学者,期限是四年。除了工作量上需要注意外,还有一点是创新点。青年基金是属于人才基金,主要用于培育起步阶段人才的,所以标书不需要特别强的创新,应该建立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稳中求生的小创新。对于面上而言,则需要大创新,同时,有相关领域top期刊成果作为基础支撑就更好了。

侧重点布局是为实现针对性回应;学会从评审要点角度应对!

06.学会归“零”,从新出发

最后一条奥义:希望每一位科研朋友记住,不管最后是否申请到基金,都需要保持良好心态,记住这永不是你最后一次申请,一切才只是刚开始,科研道路,需要做到归零的心态,努力从“新”出发
 

本文转自-火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