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揭示口腔细菌加重肠道疾病的新机制

时间 : 2025-09-15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病(IBD),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和肠梗阻。它与另一种主要的 IBD 类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区别在于,克罗恩病通常会影响整个消化道,并导致间歇性而非持续性炎症。除了通过手术切除受影响的肠段外,克罗恩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且术后复发率较高(约 80%)。截至 2020 年,全球 IBD 的患病率为 0.75%,预计到 2030 年将增至 1.0%。其中约 37%-59% 的 IBD 病例为克罗恩病。

 

尽管克罗恩病的病因被认为是由免疫、环境、遗传和细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但其确切病因仍不清楚。虽然肠道菌群失调是包括克罗恩病在内的 IBD 的一个关键特征,但 IBD 和克罗恩病中宿主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制才刚刚开始被揭示,且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方面。特定微生物如何在 IBD 环境中影响其他微生物,从而导致 IBD 或感染,目前仍知之甚少。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李敏授、曹芝君主任医师等在 Cell 子刊 Cell Host & Microbe 上发表了题为:Veillonella intestinal colonization promotes C. difficile infection in Crohn’s diseas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口腔共生菌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的肠道定植,通过抑制胆汁酸转运蛋白 ASBT 的表达,阻止胆汁酸再吸收,导致胆汁酸在肠道中的异常积聚,从而促进克罗恩病患者的艰难梭菌感染
 
图片
图片

在该封面图片中,肠道被描绘成一条“传送带”,胆汁酸则被刻画成沿其路径运输的绿色瓶子,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通过移除这些瓶子来干扰这一过程,象征着其对胆汁酸再吸收的抑制。这导致了胆汁酸积聚,促使艰难梭菌孢子萌发以产生毒素,从而引发感染。该研究阐明了韦荣球菌属的干扰如何为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创造有利环境,为肠道微生物组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的见解。

 
克罗恩病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克罗恩病患者出现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CDI)的风险增加,这会显著加重症状。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一项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结合肠道炎症动物模型,发现了口腔共生菌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在肠道中的定植,会促进克罗恩病患者发生艰难梭菌感染(CDI)
 
研究团队进一步在小鼠模型中证实韦荣球菌Veillonella parvula通过抑制主要胆汁酸转运蛋白 ASBT 的表达,从而阻止胆汁酸再吸收,导致胆汁酸在肠道中的异常积聚。同样,在克罗恩病患者中,韦荣球菌属的丰度与胆汁酸代谢增加有关。肠道腔内胆汁酸可用性的增加会触发艰难梭菌孢子萌发。从机制上来说,韦荣球菌通过表达一种高度促炎的脂多糖,触发调控 ASBT 表达的转录因子 c-Jun 和 c-Fos。
 

该研究的核心发现:

  • 韦荣氏球菌的肠道定植会促进克罗恩病患者的艰难梭菌感染;

  • 韦荣氏球菌通过在肠道内积累胆汁酸促使艰难梭菌萌发;

  • 韦荣氏球菌脂多糖激活信号级联反应以抑制胆汁酸转运蛋白。

图片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了口腔共生菌可加重肠道疾病,从而为设计治疗克罗恩病患者的艰难梭菌感染的疗法提供了新途径。